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第117期]:新.新校園建築

點閱:2

並列題名: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作者:褚瑞基主編

出版年:2025.01

出版社:臺灣建築學會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84

附註:原刊名: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發行至第63期(民100年7月)止 ; 自民100年10月起改為現刊名, 期數繼續

本期內容簡介

主編的話

新.新校園建築

新校園運動起於921大地震之後,當時全台1546所學校受損,293 所學校須立刻重建。這場地震震出了財務、人命的損失,更震出了921前台灣的爛疽。政府一個連能夠建出好好保護人民安全的基礎設施的能力都有問題,這妥當地已成為嚴肅的統治信任問題。

新宿舍運動的推動很緊急,且這過程也十分顛簸,一方面校舍改造的問題不只是把校舍蓋起來的問題,而是校園建設這個議題已經被拉高到談論整個國民氣質、學習意識培養,以及如何面對轉變中的台灣如何面對未來的積極性企圖。

新校園運動推動後的數年,台灣開始進行門戶計畫、台灣地貌改造等相關計畫,以試圖進行翻轉過去的台灣,並在21世紀後將台灣帶入一個新的美好社會。目前類似的努力在許多機構、個人的努力下依舊持續進行中,例如進行中的校園美學計畫則試圖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教科書編輯、或是透過改變教室佈置,以期改變授課思維;而在大學端執行的新世代宿舍運動則期待改變傳統對待宿舍功能的方式,並使其能夠融合教育、學習及生活為一體。

「設計」是「新 – 新校園運動」的核心字眼,但和921之後的新校園運動又有何差異呢? 近來在面對921校園運動校園的使用成果,不少檢討聲音已經浮現,例如許多當年興建的校舍維護成本極高,甚至多校空間已被刻意空置,或是因學校規模的縮減或是空間計畫的改變,但其原有的設施過於有特性,導致轉型不易,難以活化。

「新 – 新校園運動」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來觀察;一為這20年來台灣持續的民主及多元化的發展,如許多教育政策的鬆綁、各級實驗教育的出現、學校自主、軟硬體的資源補助等等,校園所扮演的角色更趨多元化;此外,建築師在面對校園設計時,已能「順理成章」地提出積極以及未來性的看法;甚至建築師在有機會參與校園規劃及設計時,更加像是投射整個自己對於理想「台灣人格氣質」的觀點,尤其是針對「美」這個氣質;這一代的教育空間,不論出現在校於中的教室、廁所、走廊、花園,似乎都傳達了設計者想像每一位台灣孩子都應享有的美感性。

感謝長期協助進行「學美.美學 — 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的彭裕奎先生的首肯,以協助了這一專題的規劃及書寫者的邀約。這一個主題並非展現某些特定計畫的成果,也非宣揚某種價值觀勝於其他價值觀的看法;而是透過教育設施的建設,一則看到過去改變的理由,以及再思考並能提出挑戰未來的新看法。未來的教育設施不是一件很容易說得清、看得透的狀態;科技變化太快,社會似已無力面對,而對於光譜一邊的需求者,由教育單位、老師、家長、學生,到光譜另一端的硬體提供者 – 建築師、教育學家等,其面對的未來的挑戰應是艱鉅到難以想像。
雜誌簡介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普遍缺乏對建築品質的專注與認知,而導致了粗糙的建築景觀,又由於粗糙的建築景觀使然,建築相關的題材也似乎因此缺乏報導的誘因,縱偶有仗義執言之士,不吝使出自己的研究或觀點,也可能常常會在其他媒體的零星篇幅上落成個散兵游勇。
編輯室認為,台灣正值從傳統資本決定產業價值的概念,進化到以知識、創意為產業價值導向的轉型期,實在需要更多'建築報導'的環節,一方面專心地提供足夠 篇幅的報導空間,一方面更為優質環境意識的提昇推波助瀾。而建築相關的呈現題材是包羅萬象、精采豐富的,不論是文字或設計作品,都是提昇大眾對於空間品質 和環境意識的利器。
建築學會的會刊雜誌、網站與<建‧築‧網‧訊>正是當前台灣建築報導的一個環節,也欲積極呈現一番豐富的內容樣貌。若提升到教育層次的觀點,學會推廣學術 的宗旨背後更大的意義其實就是必須以好的建築示範負起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尤其建築系學生更是首要的教育對象;再提昇到國際的視野,台灣建築界需要更高的 能見度與國際競爭力,而這些必定要從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提昇開始紮根。
我們期待以您的專業和地位為建築學子打開更寬闊視野,並增強會刊雜誌的重要性 ,也讓您的作品和姓名在標誌於會刊封面的同時,成為台灣當代建築活動 或思考的鮮明印記。
  • 主編的話
  • 下期預告 形式與知識的策展:建築書在設計中的關鍵角色
  • 會務要訊 本會主辦、協辦、贊助及參與之活動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