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 [第258期]:FEATURE島語聲韻 現代性的聲音返響

點閱:1

其他題名:ARTCO Art & Collection

作者:典藏雜誌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14.03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24

本期內容簡介

FEATURE
島語聲韻
現代性的聲音返響
 
去年歲末至年初交接之際,幾乎每天都有講座發生,其中討論密度極高者如立方計劃空間以「民歌」為題,討論台灣聲響文化的「沒有校園的民歌」;以及當代館「當代春之夜」系列的「當代藝術的兩種路徑:歷史回訪與影像行動」。兩場講座雖主題各異,但皆指出一處長期以來因時代與政經結構影響而不斷自我變體的狀態,它無法直接以視覺符號化的方式斷然分類,但在它顯現的當刻便已代表了累積其上的複數時空,「聲音」和「語韻」雖不可見,但卻已經成為某種身體感。
越南藝術家鄭明河(Trinh T. Minh -ha)在著作《他方,在此處》中提到當代語言的漫遊狀態:「當今這個年代是流亡的年代。如果不變成陌生人,變成自己國家、語言、性別認同的陌生人,我們怎能避免自己掉進常識的泥淖裡?」她並非慫恿我們成為陌生人,而是警示處在當代狀態下的我們,應該仔細思考日常慣以使用之物的內容。本期《典藏.今藝術》以「語韻」為題,邀集文章如:由〈廢島〉概念延伸出的語言、精神地理學考察(龔卓軍);日治時期台籍辯士以話語隙縫進行突穿的例子為引,展開非物質性的思考殘響(陳界仁);深研原住民流行音樂美學,進而思索族群聲音於時代中如何交錯流變(黃國超);由電影創作為起點,討論語韻遷徙與其記憶系統的可能(林怡秀);在法的想像中「聲音」成為可觸卻不可說的幽靈狀態,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者如何使「物」之幽靈再次出現(簡子傑)。最後也與立方計畫空間「造音翻土」展合作,在別冊中接續以音樂的角度再思台灣底層聲音,借用印度思想家查特基(Partha Chatterjee)討論語言翻譯問題的結論:「我將向你提出一個我也沒有答案的問題」,本專輯也以聲音語韻為起點,邀請您一起進入這個問題。(專題企畫∕林怡秀)

雜誌簡介

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從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藝術市場……等等,都是持續關注的重 要項目。在選樣上,國內藝術生態是我們的終極關懷,由此推衍至華人藝術及國際藝壇的宏觀視野與觀察,也成為實質上呈現的多元面貌,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提供 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也希望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藝術世界的橋樑。

  • EDITORIAL 編輯手記-還我高雄電影節
  • NEWS 焦點新聞-國際‧中國‧台灣
  • SNG 展覽直擊-國際‧中國‧台灣
  • CALENDAR 展覽快訊-展覽月報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