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No.1429期簡介
ㄧ.封面精采內容
【封面故事】馬政府博士內閣論文總體檢 學閥吃相難看 P.32
【焦點新聞】一坪租金800元、當帝寶鄰居,柯文哲不是在做夢P.56
【財經事】顏大和、汪中一爭建功,拿企業祭旗P.22
【政治事】勝立難連線,朱立倫冷漠、連勝文哀怨P.46
【選舉戰報】陳光復深耕14年,澎湖可能藍天變綠地P.66
【選舉戰報】金門BOT、馬祖博弈定李沃土、楊缓生輸贏P.78
二.封面故事
台灣學閥傳奇:學界近親繁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為了抵抗國民黨威權勢力干涉而發展出的教授治校,經過二十年,發展成學閥壟斷的局面,不只是論文評比、教授評鑑,掌權者透過升等、聘任、選舉、人事等各種權力與手段,坐地分贓,獲取資源壯大自己。
這些學閥拿到資源,卻沒把台灣教育帶上正軌,讓台灣的大學現況變成一潭死水,這場學界的集體大作弊,不會因為政黨輪替而喊停,台灣的教育未來會被帶
往何處,是誰也無法回答的大問號!
隨著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因捲入學術論文國際醜聞風波而下台一鞠躬,台灣學術界上周也掀起了最大的鬥爭,平時文質彬彬、只會針對時事或專業領域發表意見的大學教授們,突然紛紛炮口向內,把長期以來學界資源由各大門派學閥壟斷的醜態攤在陽光下,社會大眾無不嘖嘖稱奇。
台灣教授治校,有如派系分贓
指控者言之鑿鑿,被指控的學者也大聲喊冤,各自言之成理。但是一位國立大學資深教授表示,國立大學的學閥現象最早是因為「教授治校」,導致少數人獨攬大權,而這些盤據各國立大學高位者,透過升等、聘任、選舉、人事等各種權力與手段,造成了學界近親繁殖、劣幣驅逐良幣,甚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可怕現象。
台灣當年提倡教授治校的目的,是為了抵抗國民黨威權勢力干涉學術自由,但是二十年後,大家發現許多國立大學校長選舉,有如縣市議會議長選舉一樣,派系綁票、金主介入、人事分贓等因子一樣也沒少。
最主要原因有兩點。首先是台灣許多參選國立大學校長的人水準不夠,他建議,理想的校長至少必須具有中研院院士,或是國家講座教授身分才能服人,再搭配熟悉教育行政運作的副校長,才是比較理想的治校方式。其次是校長遴選制度也有問題,各校遴選委員大概就是那些人,只要現任校長與教育部密切合作,應可確保繼任者是自己「近親繁殖」的產物。
至於升等與聘任的過程,對許多年輕優秀的學者更是痛苦不堪的過程。這位教授分析,學者升等雖然是由各級教評會主導,表面上是公平公開,但論文的外審名單卻是由系主任或是院長決定,因此如果得罪校方行政主管,「他就可以在外審時找人把你幹掉」,如果是系主任或院長的自己人,「他們也可以找朋友幫忙通過審查」。
據瞭解,還有部分學校系所,在升等論文外審高分通過後,教評會仍可不需任何理由,以無記名表決方式封殺升等案。這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學閥的人,這段升等路就十分崎嶇,為了不讓自己如此痛苦,加入學閥麾下就成為最佳的選擇。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429期〉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