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台南當代藝術串門
今年3 月份,在台新藝術獎初選入圍記者會上,幾位入圍藝術家(團體)陸續上台,在聽完吳尚霖簡報他在台南與楊佳璇共同策展的「微光─亞洲當代工業圖景,台日韓協力計劃」後,以個展「莫拉克」入圍的台南藝術家陳伯義,雖然已上台談過自己作品,由於基地同在台南的蘇育賢因故缺席,於是便拿起麥克風,一方面描述了《花山牆》是如何透過台南藝術家共同參與的整個創作過程,再者,他也提到「微光」計畫與台南藝術社群間的緊密連結。
聽完這一席話,我轉頭跟同事說「陳伯義講的真好」,這個「好」在於言語間流露著他(們)自覺地身為「台南藝術家」的熱情渲染,某種攸關集體記憶或認同卻不至令人感到威脅的感性,我和同事在吸收了這些熱情後,決定「我們應該來做一個『台南.當代藝術串門』專輯」。
當然,媒體有限的目光不可能照見整個大台南曾經且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但我們仍希望透過這個專輯的五篇文章,得以權宜地提供一種關於台南當代藝術的行走「路徑」—名之為路徑,恰恰是因為一定有別條路徑,在諸多路徑間才能交錯出一個實際上難以測量並概括的全景,就讓我們從〈(沒)有地圖的城市〉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