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 2014/08/07 [第1431期]:下一個未爆彈

點閱:1

並列題名:The journalist

作者:新新聞周刊編輯部編著

出版年:2014.08

出版社: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周刊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精采內容
【封面故事】高雄的石化廠 還會有下一個未爆彈嗎
【政治事】王金平「賜」一票,留面子給馬英九
【財經事】金管會打外資,台股萬點歡樂趴結束?
【焦點新聞】連戰錢多多,當起捐款「人頭」
【選舉戰報】黃林兩派三十年鬥爭最終章 翁重鈞三披戰袍,迎戰張花冠
 
封面故事
先否認後迴避,榮化成媒體標靶
「高雄八一氣爆」發生後,高雄市政府迅速清查可疑廠商,第一時間就點名榮化涉有重嫌。然而,榮化於八月一日第一場記者會先是企圖否認,之後又舉起了「偵查不公開」的大旗,迴避外界的質疑。
榮化曾於一九八○年代於新竹市排放毒廢水的陳年往事,以及榮化去年獲得「天下企業公民獎」的趣聞,也被拿來重新批判一番。
「這會賠死,沒有罪證確鑿當然不能認!」「站在他們的立場想,誰也不願意當替死鬼!」事發之後,盡管媒體對榮化罵聲連連,但私底下還是有人「理解」李謀偉為何不點頭「認罪」。
事實上,在榮化子公司福聚太陽能陷入上百億元負債的紓困窘境之後,一旦榮化必須一肩扛起所有的賠償及災後重建的責任,恐怕將會讓這家淨值僅有二二八億元左右的公司,營運一蹶不振。
難以卸責,拚命找共犯
然而,套句李謀偉自己所說的「心裡有數、初步有底」,盡管內心清楚知道自己絕對脫不了關係;但對外,李謀偉仍打定主意要靜待「司法調查」,並試圖以「投捕關係」及「外力說」等說法,將中油、華運倉儲及高雄市政府也拉進來,避免榮化獨自扛起所有責任。
根據專案小組初步調查,第一氣爆點附近三個輕軌站體施工,事件發生前幾天均未動工,暫時排除挖破管線的可能性,讓李謀偉的「外力說」失去著力點。
據瞭解,當檢調介入調查後,於律師及公關公司的建議下,榮化就抱定「採取守勢」,不主動回應外界的疑問,一切以「偵查不公開」應對。八月三日及四日的記者會,均是因應證交所的要求而舉行,因此才會發生發言人照著前晚的新聞稿念,不明確回答記者提問的狀況。
「便宜的午餐」果然最貴
公司內部雖然知道此舉可能會引起輿論的撻伐,但反正「被罵是罵定了!」,就看檢調能否找出「共犯」,讓榮化不必獨立承擔所有賠償。
根據榮化高層主觀的判斷,中油與華運倉儲應該跟「高雄八一氣爆」也脫不了關係。因為如此,李謀偉才會將兩者也拖下水,並指出管線的定期維修檢測係委由中油。〈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431期〉
 
過敏、氣喘、癌症,黑煙汙水一路相隨
氣爆讓五輕免遷變關廠
「我們這裡空氣很臭,煉油廠燃燒塔的揮發性物質飄散過來,導致居民幾乎都有呼吸道疾病,過敏、氣喘……。地下水汙染嚴重,水上還會有油渣,以前大家不知道,長期使用地下水,結果很多人都得癌症……。」後勁居民李育坤無奈地說。
代價太沉重的工作機會
2007~08年間,五輕發生3次重大工安意外,其中一次大火延燒10小時依舊控制不住,讓後勁居民忍無可忍,上千人包圍五輕長達8個月。25年下來,後勁五輕以及充滿油味的地下水、布滿煙塵的空氣,是當地居民除不去的痛。
早年政府把高雄列為石化工業重鎮後,中油高雄煉油廠成為高雄地區最大的石化上游供應商。從1968年中油興建第一座輕油裂解廠開始,汙染和爆炸等可能的工安威脅,也成為後勁居民揮之不去的噩夢。1987年中油計畫興建第五輕油裂解廠時,適逢台灣的環保概念抬頭,居民自我覺醒的意識也提高,後勁人發動長達3年多的大規模抗議,「反五輕運動」是台灣環保抗爭史上具里程碑的一頁。
終於熬到25年遷廠期限
1990年9月,當時行政院長郝柏村宣布五輕動工,但也承諾五輕運作25年後遷廠。明年9月便是五輕遷廠的期限,因為在台灣找不到其他可建廠之處,五輕「遷廠」,實際等於是「關廠」。
但大氣爆事故後,高雄人對石化工業的厭惡與檢討,已到達臨界點,五輕也確定不能續存了。高雄市環保局長陳金德表示,不可能同意讓五輕用其他方式續留,因為這是當初中油對高雄市政府和後勁居民的承諾。
遷廠後,原廠地如何利用?
但關廠之後的汙染整治、廠址利用卻仍是一大問題,「五輕現在已汙染嚴重,雖然中油一直有整治小組在開會討論後續處理事宜,但他們也承認對地下水汙染的擴散範圍還無法掌控。」李根政說。
而之前經濟部工業局曾意圖將五輕廠址轉做其他用途,這樣的構想也引發當地居民不安,擔心五輕借屍還魂,「我們就是要五輕所有設備、管線全部遷走,不要再轉做什麼利用。」李育坤緊張地說。
 
目前地方居民與環保團體提出生態公園等規劃,希望將這片土地種滿植被等待土地慢慢恢復。不過李根政說,地是中央的,「之前高雄市政府是有承諾會做都市計畫變更,看怎麼把這塊地轉為公園綠地,但能否成真,還得看中央願不願意放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

  • 圖片故事 靠運氣「運氣」 轟炸高雄
  • 人物 非體制的中國「地下導演」 婁燁:煽情是政治的技術要求
  • 放眼天下 連鎖品牌占盡便宜,責任撇得一乾二淨? 美勞委會打老虎 麥當勞禍不單行
  • 保健報報 手機叮咚叮咚叮咚,五分鐘看一下facebook 你網路上癮了嗎?
  • 飲食讚 昆布、炭火、羹湯拌上一抹純白 尊貴的日本皇家和式豆腐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