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精采內容
【封面故事】救災拚選票 張家祝請辭內幕 行政院災防辦公室主任竟已懸缺十個月 美國管線意外,一條命賠三億新台幣 P.14
【社會事】「縱火犯」的告白「中壢事件的火,是我帶兵去放的」P.74
【焦點新聞】澎湖空難調查最後「一切怪天氣」?P.46
【財經事】基亞大漲十六倍後超完美崩潰傳奇P.60
【政治事】洪條根「開示」:全民告官,遏止政治口水P.28
【特別企畫】媒體人、科技人走出職場,徹底改革台灣農業 人生下半場 翻轉愛台灣!P.92
封面故事
江宜樺的「三不」,讓總管高雄氣爆事故救災工作的張家祝相當尷尬。曾永權和馬英九對救災的態度,是讓張家祝請辭的最後一根稻草。八月七日,出現了台灣人極少體驗的「辭官潮」,先是高雄副市長吳宏謀率高市府四名局長「請辭負責」,不料沒過幾個小時,經濟部長張家祝也宣布辭職,隨後政務次長杜紫軍,更表明要和長官同進退。治水專家吳宏謀,這次栽在不熟悉的地下石化管線,只能實踐現代責任政治的規則,請辭負責;而張家祝卻是因為「中央拚聯共、地方拚選舉」,在國難時,被要求到國會參與自經區條例審核,讓在野黨立委痛批「你是人嗎?」帶著滿腔不平、含忿請辭的。
一場氣爆震碎了許多高雄人的生活,卻也把政客們的面具震開了一道細縫,讓大家得以透過間隙、一窺他們的真實嘴臉。
根據本刊掌握資料顯示,張家祝向行政院長江宜樺遞出的辭呈中,一方面感概「不斷受到在野黨極盡施壓、抹黑、羞辱之能事」,但他更對「本黨(國民黨)立院黨團卻如同散沙,幾無奧援,令人心寒」。
曾永權無視災民死活,只怕陳菊救災得分
據瞭解,造成張家祝萌生去意的關鍵人士有四位,導火線是民進黨立委陳其邁,但背後的原因則是行政院長江宜樺、國民黨祕書長曾永權,和國民黨立院黨團幹事長費鴻泰。
據轉述,曾永權認為,管線明明是地方政府的權責,因為縣市政府工務局都有管線科,誰核可就誰管理,高雄市政府責無旁貸,卻在第一時間推給經濟部,經濟部要嚴格防守,不能鬆懈,以免成為地方卸責的最佳藉口。
面對本刊記者查證,曾永權以正在「主持會報」為由,掛上電話,不再多說。
當不能卸責全力救災的責任感,遇上讓人心寒的「三不」
但張家祝在擔任這次高雄氣爆事件的中央防災應變中心指揮官時,他第一時間就告誡同仁,不要推諉卸責,也不要與地方政府爭論過錯,只要趕緊把救災工作做好就好。張家祝和曾永權對管線責任看法,顯然有不同的考慮。張家祝是救災,曾永權則多了選舉味。
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表示,從一九九三年以後,埋設地下管線都要經各地縣市政府工務單位核准,才能埋線,各地方都有明確詳細資料,「經濟部有的資料地方一定有;地方有的,經濟部未必都有!」這也是靠經濟部整理出來的資料。
接近張家祝的官員指出,張絕對不是要卸責,對於石化管線的通盤管理,經濟部已經預備檢討現有法令規章及強化管理機制。但是行政院的三不原則:不立專法、不編特別預算及不設專責機構,等同畫下紅線,經濟部很難施展手腳。後來江宜樺又否認有所謂的三不原則,讓張家祝和經濟部裡外不是人。
但讓張家祝和高雄市長陳菊一樣覺得很孤單的,是國民黨立院黨團。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