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精采內容
【封面故事】專訪柯文哲「我是政壇iPhone」
【焦點新聞】台灣國安的迫切危機:愛恨金溥聰
【政治事】1/3縣市長候選人是嫌犯或嫌犯接班人
【特別企畫】翁啟惠:台灣新藥研發可走瑞士模式
【財經事】頂新搶親購併中嘉,郭台銘氣炸
【財經事】基亞二十天蒸發四百億元的教訓
封面故事
「我最得意的就是,每次開會都有蘇、謝兩派的大將坐在旁邊……」搞定新潮流、戰勝顧立雄、甩掉呂秀蓮的「柯氏素人兵法」是什麼?
「我們兩個是不同層次的產品……」面對藍營在台北市的壓倒性傳統優勢,他的「台灣海峽戰略」是什麼?
如果勝選,他要打造的北市府「不戴手表文化」又是什麼?
「明年政治學與社會學研究所最熱門的題目,就是柯文哲現象……」自己都坦承無法克服貢高我慢,但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為何說他已經解決了一半?
為什麼他跟妻子只能「聊天」卻無法「溝通」?
重建台灣人民的自信心
Q:選戰進入倒數一百天,「柯文哲現象」可說是打敗民調專家的解讀。你怎麼看待「柯文哲現象」的虛與實?
我舉個例子,iPhone出現才六年,但已經改變了世界,可是之前沒人知道iPhone可以做什麼?「柯文哲現象」也是一樣,是社會演進必然出現的新東西,明年政治學與社會學研究所最熱門的題目,就是「柯文哲現象」。
我現在民調上領先,代表台北市民渴望改變的心態,但支持度與看好度的落差,表示老百姓從以前威權統治到現在,還是沒有信心(改變)。這場選戰中,這種形式的全民參與,其實是種理念,是在重新建立台灣人民的自信心。但從威權國家走向民主時,有個階段,他(指民眾)會認為國民黨只要撒錢、組織動員買票就打不過,所以他對於黑暗勢力會有種恐懼、無力感,很難克服心理。
有一次(為了宇昌案),我去找顧立雄,他說刑事不起訴,我問『那民事咧?』他說,選舉都選完兩年了,就慢慢來吧。我就說,不可以這樣,宇昌案重創小英的民調至少五%,這是製造出來的案子,一旦負面選戰在選戰中能獲勝,且不須付出任何代價,就沒有社會正義,之後也會不斷打負面選戰。所以我對顧立雄說,不可以放棄,(官司)一定要打下去。
「柯文哲現象」代表的是,怎麼會有一個人的意志力那麼強能撐到現在?怎麼會有這麼一個人能鼓動社會風潮?他有那麼強的意志力作選擇,包括堅持不入黨、堅持選戰打法,因為每天都有許多人,用過去的選戰經驗在你耳邊指導,他從來不會避諱面對問題,所以不管統獨藍綠,他都可以不閃躲。「I follow my mind」,我順從我的心,這也是選戰到此為止柯文哲最大戰略。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