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撥開躲避球,看見體育課
◎編輯部
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全的身體。
據說,這句話打從古希臘流傳至今,已超過千年。千年之前,人們便已對心靈與身體的關聯有所會意;而千年之後的現在,人們又是如何看待此事呢?
空談心靈與身體,恐怕範圍太大。那麼,把範圍縮小點,看看學校怎麼教﹁體育﹂︱身體的教育︱這科目的吧;或者,再把範圍縮小點,看看學校裡流行的﹁體育活動﹂,把什麼樣的意識,帶入孩子的心靈吧。
說到流行,就不能忽略一種數十年、乃至上百年來都廣為流傳的活動︱這種活動,對於砸來的球,躲而避之;對於躲避的人,砸而打之;單從參與者的行為來看,很難說沒有暴力之嫌。然而,它卻堂堂列在體育課的教程裡。
是的,這就是躲避球。
我們很疑惑,一項明擺著要孩子攻擊他人的活動,為何會出現在課堂裡?這樣的﹁教育﹂,經過身體熟習後,究竟會給他們正待發展的心靈,帶來怎樣影響?為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考察了躲避球在台灣的發展歷程,期待透過精心耙梳,理清躲避球,乃至體育在台灣發揮的﹁教育﹂效果︱如果,其中真有教育成份的話。
但,說﹁體育是身體的教育﹂,是什麼意思?教育,不該是﹁腦袋﹂的事嗎?正所謂要﹁教出會思考的小孩﹂。身體的教育,難道是要把小孩教得四肢發達?那麼,頭腦會變得怎樣?在森林小學,體育是一大教學重點;他們既教思考,也教身體,都是為了讓孩子掌握自己。我們採訪了幾位森小的老師,請他們現身說法。
而,若說心靈與身體相關相連,我們就不由得想問:當孩子的身體得到充份舒展,他們的心靈會釋放出怎樣的能量?這是個極抽象的問題,然而,具體的例子不是沒有。我們邀請舞蹈劇場工作者蕭紫菡,來分享她的舞蹈/肢體教學經驗︱她如何陪著孩子展放肢體,又看到了怎樣的心靈風景?
說到底,本期特別企畫是一次次的探索:從躲避球切入,探索台灣體育課內含的﹁教育意識﹂;從森小教學切入,探索﹁身體教育﹂的寓意;從舞蹈課程切入,探索孩子透過引導,能展現的身心狀態。
請與我們一起,開啟這些探索吧!
章節
- 【人本論壇】夢想
- 【與孩子一國】想家與月亮的故事
- 【親子QA】約定好?還是規定好?
- 【打字的牛:台灣牛在蘇格蘭看童書】走馬看花動物園
- 【愛智之旅】在非核國家裡,我們思考反核
- 【特寫】會考,受教了
- 【追蹤報導】那場令人不解的座談會-「十二年國教入學制度座談會」觀察錄
- 【島嶼新座標18】高雄可以拯救台灣
- 【再談太陽花】我不想和不同陣營的人溝通,怎麼辦?
- 【詩的二十堂課】之12 南亞,後殖民內面風景
- 【台灣史現場】人之島的選擇:蘭嶼的統一超商爭議與邊陲的記憶
- 【自我實現者】李孟龍:正正當當做人,堂堂正正賣冰!-真正正當的正當冰
- 【台灣媽媽.猶太生活19】人子
- 【沉默不再】探索人性光與暗的交界-在《沉默》之後
- 【每月影訊】永遠的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