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料理的風景
最近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讓大家對於「吃」這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變得多了些許哀愁。因為人們自作聰明地改變了許多食物原本的結構,再加上營利心態的催化,「鬼斧神工」地加油添料做成各種化工食品,接二連三地被察覺後,讓人不禁感慨「吃」的基本需求和樂趣都被不安全的食品業者剝奪了。
不可否認地,一日三餐是生活的基底,中國人在好幾千年前就知道「民以食為天」,發展美食也有很長歷史的法國美食家也曾說「與其他場合比,餐桌旁的時光最有趣。」「與發現一顆新星相比,發現一款新菜餚對於人類的幸福更有好處。」因為有好吃的食物和舒適的用餐環境,兩者同時兼具,往往能夠帶給人心靈與感官上的雙重滿足。
不過,飲食之於人的意義非常多重,尤其對於製造料理的餐館主人或主廚而言,小至端給客人的點心,大至餐廳裡的空間規劃,都包含了許許多多人與食物之間的故事。像是,在台北開日式茶屋的美瑜,在碧湖畔悉心複製「大正浪漫」的生活感。在台中美軍宿舍賣越南菜的Josie對於酸甜鹹辣混搭的越南料理有莫名的著魔。住在九份的寬哥用深澳漁港的現撈漁貨製成一夜干,成了山城裡深夜食堂的招牌菜。在台南用鐵牛台車賣可麗餅的紹瑋,則是用心製造吃甜品的幸福⋯⋯
12月號《小日子》編輯團隊找了8間在台灣各地,各具特色的餐廳、小館子與攤子,或許這些餐廳無法以飲食評論的角度來定義,但是這些餐館的主人對於食物和營造用餐空間,卻有著細膩醇厚的心意,希望來用餐的人,不只求溫飽,而是可以同時感受到料理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