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一月初,我們落實了說很久的「移動辦公室」計畫,全體夥伴各自抱著筆電和細軟出發到花蓮四天,說穿了也不過就是集體出差,但對一個雜誌社來說,要能夠全員出動絕對需要一點條件,不論它的規模是大是小。這條件當然不是指經濟、人力或時間上的寬裕,而是一股凝聚力吧。這力量來自每個成員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工作目標,期待在旅途中接觸當地人事物,為自己加注更多感受力和能量;大家主動在旅途中尋找共同工作的模式,效率一點也不差。這畢竟不是小確幸旅行,滿檔的行程還是挺操勞的,可當我們在藝術家的日式房舍裡,吃著豆花邊聊創作和生活,最後還帶著他從院子剪下的枝葉離開時,這才領悟「移動辦公室」的真義,就是帶著團隊的默契,去與人交往,去把最直接的感動帶進雜誌裡。
本期專題「木.質地X森呼吸」探討人和樹的關係,同事採訪了香港樹藝師歐永森,從樹木的定義開始,談「樹木偵探」的本分和職責,以及無奇不有的樹木案件,當提到他來台灣為一棵千年茄苳樹修剪的經驗時,他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了我:「作為樹藝師,能爬上樹替它剪剪葉,我覺得是一輩子的榮幸。」而香港上水的鳳溪中學有300棵大樹,學校老師成立的攀樹隊展開了學生們與自然之間的親近關係,有成員因而希望將來能做與樹有關的工作。木雕名師馮力仁擅長以雕塑描寫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師隨唐景森先生的他追憶起師徒之間的創作點滴,盡顯木頭與人之間共築的情感;還有小說家韓麗珠的短篇文稿,以及藝術家的樹木繪畫。
此外,本期獨家訪問先前經歷一番遴選風波的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對於上任月餘的感受和未來的期許將有深入的分享。今年各地方文化活動即將如火如荼展開,下期雜誌我們將針對全台灣的文化首長做一次總體檢,敬請期待。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art plus》藝術+++
《art plus》是藝術+生活,藝術+樂趣,藝術+人生各種的可能性,我們相信唯有找到有溫度的情感,藝術才充滿樂趣。
《art plus》以國際、年輕、跨領域為主調,內容涵蓋生活、視覺、表演等面向,為兩岸四地建立互動的文化平台。《art plus》將代表這時代我們需要的生活參照,從各城市差距中得到更大的啟發,分享相近觀點的樂趣,找出不同的生活意義,遠想彼此的文化底蘊,微觀各自的生活態度。
自《藝術地圖》2003年7月於香港創刊,2004 年1月發行港澳版,並於2004年5月出版《am post》,《藝術地圖》與《am post》已成為港澳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媒體。《am post》剛出版時只是想要把藝術圈內的文化活動介紹給圈外的藝術愛好者,從每月印發兩萬份,之後不斷遞增,高峰期曾印到100頁並發行至每月3萬5千份。9年的光景伴隨著香港文化發展的醞釀期,社會在轉型,政府確立創意產業並帶動商界參與,民間力量成立並主動透過傳媒引領社會議題,年輕一代對社會的關注。《am post》將帶著《藝術地圖》走進7-Evelen的店鋪,成為史上第一本在香港7-Eleven雜誌架上索取的藝術月刊,《am post》留下了「a」for art,「m」for map的名字在歷史,正式改名為《art plus》,於2011年11月在港、澳與台灣三地同步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