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精采內容
【封面故事】柯P打房建商組團求饒
建商大老頻拜會,明著暗著都來
張金鶚獻策,建商外逃或降價
再打日勝生,「信義十八」移送廉政署
【焦點新聞】納智捷熱銷,財報慘賠,嚴凱泰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
【焦點新聞】高市府冷漠,放任廢爐渣入侵水保區
【政治事】最後一哩路啟動,蔡英文密組戰情部
【投資事】中捷是「趕」還是「省」出人命?
【政治事】大巨蛋案,李述德為何只回應謝謝?
【封面故事】怕柯P台北建商、屯屋戶釀大逃命潮
求情者指控:他們那些人沒血肉沒感情的!
今年一月中,約莫有十位建商來到台北市政府「掛號」,討論房屋稅。
三月底,據說除了正與市府鬧得不可開交的遠雄趙藤雄之外,其餘建商大老闆或高層「該到的全到了」,
試圖親自向市長柯文哲陳情,做「最後一搏」。
到底是什麼事情,讓這些身價億萬的大老闆們,紆尊降貴集體行動?
去年三一八學運讓「公平正義」的呼聲蔚為主流,國會和郝市府大力推行公平的房屋政策時,
大老闆們似乎並不認為「事情大條」。
直到柯P當選,坊間開始出現「房市不怕稅改,只怕柯P」傳言……。
撰文/羅芋宙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 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 《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