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 [第272期]:抵抗的物件 運動中的創造性

點閱:1

其他題名:ARTCO Art & Collection

作者:典藏雜誌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15.05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原刊名﹕典藏藝術雜誌﹐發行至第90期(民89年3月)止﹔自第91期(民89年4月)起﹐衍成﹕典藏今藝術

本期內容簡介

 

「今天,影像充斥各處,從來不曾有過如此之多的事物被描繪、被觀察⋯⋯諸般表象被記錄下來,並於瞬間傳播開來。」伯格(John Berger)在〈Steps Towards a Small Theory of the Visible (for Yves)〉文中談論脫離附著於固實之物的表象,隨今日科技之流無盡傳播,人們之所見已然失去實體,也失去了過往人類對其生活做記錄時所面對的「必然性」(Necessity)問題,「在體系的奇觀中⋯⋯不再有任何經驗的交流,唯一可分享的不過是些無人參與卻人人目睹的奇觀。」

「318太陽花運動」自退場後迄今滿一週年,香港「雨傘運動」則邁入半週年。近年來,以自我經驗使事件產生出具可觸感的抗爭創意物件、集體創造力等,成為討論運動及其延續的方法之一。本次專題題名引自去年7月英國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同名展覽,以「物件」為題,討論運動中的創造性。港千尋以自身於318現場的觀察寫就〈革命的做法〉,思考在運動中人們如何以創造力開啟更多可能。龔卓軍自多本太陽花運動相關出版開始,以「運動.影像的後延」為主題,討論自美麗島事件影像直至數位時代,運動影像與現場物件究竟意味著什麼。王聖閎以「懸停、靜止、把時間停止下來的影像」概念出發,討論此次運動如何在「極其耗費又極具張力的特殊時刻裡」,讓人們甦醒並充滿思想與行動力。我們也分別訪問了台、港兩地收藏去年民間抗爭創意物件的「318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負責人,持續關注運動資料庫的建構現況。在運動過程中大量生產出的物件、影像與各種紀錄、創作,代表了眾多身體與個體生命的真實參與,它們的形象指向更為重要的意義,而非由虛擬訊息所交織出的空殼表象,使得運動中的創造有其必要,也許,我們可以借伯格一文的結尾:「今天,嘗試繪畫存在物,是一種攪動希望的反抗之舉。」

雜誌簡介

 

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從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藝術市場……等等,都是持續關注的重 要項目。在選樣上,國內藝術生態是我們的終極關懷,由此推衍至華人藝術及國際藝壇的宏觀視野與觀察,也成為實質上呈現的多元面貌,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提供 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也希望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藝術世界的橋樑。

  • EDITOR 編輯手記 再思國族代表權之問題
  • NEWS 新聞 國際.中國.台灣
  • 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 從歷史天使的靈光中窺探全世界的未來 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
  • REVIEW 深度評論 百褶之行.夢土之花《行者》的觸覺影像
  • FORUM 藝術論壇 人間對話錄—文化生產篇7:異化與馴化 藝術的產生與藝術的生產之別
  • CALENDAR 展覽快訊 展覽月報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