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編者的話
2014年升格為直轄市的桃園市在今年上半年正式公告要籌設美術館,儼然形成臺灣六都皆有美術館的熱鬧景象。今年7月1日,在各界殷切期盼下的我國《博物館法》終於公告生效。在美術館競爭愈來愈激烈的生態下,未來如何與其他同質性機構或異質產業間展開互動、互助、互利的策略聯盟,讓自己擁有真正無敵的「超強求生術」,想必是各個博物館/美術館必須面對的課題。高美館在今年10月受文化部委託辦理「2015博物館暨地方文化館人才培訓課程」,以「新時代超強求生術──博物館/地方文化館人才的挑戰與機會」為主題,探討未來博物館發展的契機。
「潮」字意指「入時」、「貼近潮流」。美術館的未來,除了是藝術品的殿堂、藝術家的桂冠,能不能變成一個對社會大眾深具吸引力的「潮」聖地?
本期議題特賣場「好/how潮美術館」專題,收錄了前述培訓課程劉婉珍老師的講座內容,討論邁向高齡化的社會,博物館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石瑞仁執行總監分享台北當代藝術館從「公辦民營」到「半公半私」的經驗,其營運管理如何從「藝術導向」到「社會關注」的變化;除此之外,也邀請黃姍姍談當代私人美術館的公益價值,文化部藝術銀行張銘宏和藝術銀行主持人張正霖剖析臺灣藝術銀行的作品管理與維護,余青勳從土溝農村美術館與范特喜微創文化的案例思考美術館的未來,以及商戌菡介紹高美館「當美術館走入圖書館」公共藝術計畫等。這些藝術發展已不再侷限於美術「館」的空間思考,卻更多元、更寬廣地譜構成未來美術館的可能想像與風景。
在3C產品無所不在的今日,如何引導孩童領略書法的美妙,策展人洪金禪談「愛寫字,玩書法」教育展策劃的美育思維。卑南族雕刻家哈古和魯凱族畫家杜寒菘用生命經歷刻劃出精彩動人的創作。
借用左京書店惠文社店長堀部篤史的話:「你的生活是我遠道而來的風景」。希望美術館是你我現在與未來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認識藝術認證 進入藝術認證
大型字型中型字型小型字型
高美館除了配合各展覽出版研究專輯、導覽書暨遊戲書(兒童館專門出版)外,並定期出版年報,將高美館每一年度在研究、典藏、展覽、教育推廣及園區生態經營工作上作一完整彙編,作為年度業務檢討改進之依據。另編印出版《藝術認證》雙月刊(每年6期)。本刊於2005年4月創刊,自2010年10月開始在全國各大書店上架販售,並為廣納更多議題加入,開放對外徵稿,期許以更前瞻、開放、自由的宏觀角度,積極打造一個良好的藝術交流與對話最佳平台。
《藝術認證》是一本好看、容易閱讀且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美術期刊,多次榮獲「國家出版獎(前優良政府出版品奬)」之肯定。《藝術認證》關懷台灣視覺藝術環境與美術相關議題發展,以輕鬆的文字、精美的圖片,進行多方議題的探討論述,及美術文化的對話,並和讀者分享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研究、展覽、教育推廣、兒童美術館、及所屬內惟埤文化園區自然環境生態營造與維護之成果,兼具美術訊息即時性及專業探討。對議題之探討深入淺出,有助於讀者對各議題之瞭解,進而引領讀者對藝術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關注。
章節
- 編者的話
- 目擊現場 揭示城市的另外一面-高美館創作論壇《城市.魅感》
- 好/how潮 美術館
- 人力與人才-博物館在高齡化社會的發展與利基
- 獨占與共享-淺談當代私人美術館的公益價值
- 在轉角遇見藝術-「當美術館走入圖書館」
- 守護者的實踐-臺灣藝術銀行的作品管理與維護淺說
- 從公辦民營到半公半私-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營運轉化
- 藝術即生活-從土溝農村美術館和范特喜微創文化思考美術館的未來
- 典藏選粹 以雕刻敘事-〔哈古的故事〕
- 兒童美育側翼思考 漢事一級棒-談高美館兒童美術館「愛寫字,玩書法」展
- 埤仔內故事
- 內惟埤園區小啄木與五色鳥記事
- 樹上樹-高美館榕樹記
- 人物特寫 扛著祖靈的筆 畫魯凱-杜寒菘
- 文物保存維護 看不見,但依然存在-探索「紅外光」下的創作軌跡
- 南島紀事 【影像話魯凱】部落的守護者-魯凱大頭目鄔樂恩
- 藝評講堂 形式,作為現代性的符號(下)
- 藝術哲學 存在與同一:作品的同一性思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