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20小時高強度練習,新技能立刻上手!
快學的技術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快抓出重點、快得到成就,才學得會、學得久
參與討論這次的封面故事時,我問了自己兩個問題:我最近、甚或是我這一輩子到底曾經學會了什麼技能?還有,快速地學習新的知識技能,是有必要的、有可能的嗎?
回想起來,我曾經學會的、做得還可以的事情,多半是被「逼」出來的。在學校要考試,在職場上要交出成果,不會,也得想辦法搞懂。如果是我自己想學的東西,像是日文、游泳、吉他、鋼琴、小提琴、做菜、寫小說⋯⋯(族繁不及備載),全部一無所成。我將這一切歸咎於自己的懶散與缺乏意志力,因為哪天我的公司規定總編輯一定要會游泳,我大概硬著頭皮,也會讓自己至少可以在水中漂浮。
這就接到第二個問題,有了學習的動機和迫切感,你似乎就會強迫自己務實思考「我只要學到什麼程度就好了」。就像考試前臨時抱佛腳,你根本沒時間啃完整本書時,你的對策會是什麼?抓重點、做考古題,推測老師覺得什麼才是一門學科裡最核心的概念,力求pass。
這就是《學得快才會想學!黃金20小時學習法》
(The First 20 Hours: How to Learn Anything — Fast)這本書的主軸,亦即英文書名標榜的「快速」學習「任何事物」。這裡所說的快,不適合理解為「快速、速成」,彷彿只要輕輕鬆鬆花個20小時,就可以什麼都學得會。更貼切地說,這黃金20小時更近於高強度運動,時間較短,可以鍛鍊到全身的肌肉。因此,想學得快,挑重點,很關鍵。有些人就算實際上不會一項事物,但是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多半也是因為掌握了背後的基本原理。
其次,你做些高強度的運動,絕不是為了參加奧運,而是希望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更少的時間,維持身體健康。當然也不排除,哪天動出興趣來了,不妨持續投入1萬個小時,朝更專業的領域精進。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學個東西要搞得這樣緊張兮兮,不是很累人嗎?不難想見,這就是很多人學東西容易三分鐘熱度、半途而廢的原因。因為慢慢來的緣故,所以花了很長的時間都還在摸索、基礎的階段,從來沒有領略到學會的成就感。就像你學開車,透過一段密集的上課,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考試,拿到駕照,成就解開;但是如果你每次要學英文,就從背單字開始,沒有目標、沒有方法,永遠就只會停留在原地。
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年輕時當過記者(主跑金融、外交線),因為必須撰寫許多主題,所以每天截稿後,他都會強迫(force)自己研讀國際關係、國際法、歷史、金融等領域,好讓自己成為稱職的記者。這個習慣往後也伴隨了他的一生:每三∼四年,他就會挑選一個領域鑽研,可能是經濟學、可能是日本藝術。
「一個主題學3年,絕對不足以精通,但是已經足以了解精髓。這不但豐富了我的知識,也逼著我自己學會新學科、新方法。」
在競爭愈來愈激烈、產業環境變化愈來愈快的環境裡,持續學習,不只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工作優勢;我認為,掌握學習的方法(learning how to learn),讓自己學會自己曾經夢想要學會的事物,或許才是一生中最值得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