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概是一年多前吧,有本文創刊物做了個策展人專題,訪問了許多位策展人, 印象深刻的是它還宣稱策展人是當下熱門而受年輕人關注的職業。那也許是句不用太在意的行銷用語︵告訴人家我這個專輯有多潮︶,但的確令人在半信半疑的同時,也不得不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策展人﹂這個名稱,即使在創造出此中文譯名的陸蓉之老師公開批評已流於浮濫之後,它仍然象徵著某種程度的功成和名就。就像一個打不開的魔咒,只要掛上,就可以被認知為是主導者、專業者、論述製造者、資源擁有者。即使圈內人或策展人本身不這麼想,外界也會這麼看。
到底什麼是策展人? 策展人有哪些類型?策展只能策﹁展﹂嗎?我們需要更多的討論。本期專題﹁ 誰是當代策展人?﹂ 應運而生, 我們從藝術史開始爬梳, 藝術史上重要的各種主義, 往往與一個具代表性的展覽有關, 追尋﹁ 策展﹂ 在當中出現的姿態, 是了解策展史的開端。接著談論各類型的策展人: 學者型策展人、獨立策展人、行政主導的策展人,以及他們工作的傾向和原則。最後討論策展的專業化, 提問包括策展為何很少被視為藝術創作? 它的專業化是種演進還是場災難? 每篇文章都有精彩的論點。
不得不說,相較之下,藝術行政或藝術管理工作者幾乎處於邊緣, 這期藝術管理人專欄我們暫時放下人物專訪, 轉而介紹一個剛發起的藝術行政共學平台, 發起人之一的佟孟真提到, 表演藝術工作者較常能夠掛名於演出的場刊上, 但視覺藝術的展覽卻少有機制去認定幕後藝術行政者的貢獻, 相對影響工作者的自我價值感。的確, 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被看見,列名也許事小,但自我價值認知事大, 不管是策展人或是藝術管理人, 在﹁ 名﹂ 的誘惑之下, 最重要的還是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角色,才能走得長久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art plus》藝術+++
《art plus》是藝術+生活,藝術+樂趣,藝術+人生各種的可能性,我們相信唯有找到有溫度的情感,藝術才充滿樂趣。
《art plus》以國際、年輕、跨領域為主調,內容涵蓋生活、視覺、表演等面向,為兩岸四地建立互動的文化平台。《art plus》將代表這時代我們需要的生活參照,從各城市差距中得到更大的啟發,分享相近觀點的樂趣,找出不同的生活意義,遠想彼此的文化底蘊,微觀各自的生活態度。
自《藝術地圖》2003年7月於香港創刊,2004 年1月發行港澳版,並於2004年5月出版《am post》,《藝術地圖》與《am post》已成為港澳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媒體。
《am post》剛出版時只是想要把藝術圈內的文化活動介紹給圈外的藝術愛好者,從每月印發兩萬份,之後不斷遞增,高峰期曾印到100頁並發行至每月3萬5千份。9年的光景伴隨著香港文化發展的醞釀期,社會在轉型,政府確立創意產業並帶動商界參與,民間力量成立並主動透過傳媒引領社會議題,年輕一代對社會的關注。《am post》將帶著《藝術地圖》走進7-Evelen的店鋪,成為史上第一本在香港7-Eleven雜誌架上索取的藝術月刊,《am post》留下了「a」for art,「m」for map的名字在歷史,正式改名為《art plus》,於2011年11月在港、澳與台灣三地同步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