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370期]:時間沉澱出經典 洪範書店40周年

點閱:1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16.08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20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時間沉澱出經典
──洪範書店40周年
1976年,四位懷抱文學夢的好友──葉步榮、楊牧、瘂弦、沈燕士,在廈門街113巷內耕耘起一塊文學土壤──洪範書店。40年過去了,台灣歷經政治社會開放、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出版產業不斷轉型,洪範仍舊屹立不搖,提供純文學成長的養分,讓許多優秀作家作品得以發芽、茁壯,進而影響不同世代,為台灣文學注入源源不絕的力量。
8月正逢洪範書店40周年,本刊特企畫專題,邀請創辦人瘂弦、楊牧、沈燕士、葉步榮及第二代的葉雲平,談洪範創立、經營的過程,與未來願景。從事相關研究或與洪範長期合作的優秀學者、作家們,以及不同世代的寫作者,從各種角度為洪範回顧、書寫,希望能生生不息開出文學的果實。
 
★徜徉經典奇書《紅樓夢》
《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不僅是長篇章回小說顛峰之作,亦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十八世紀集大成之藝術作品,堪稱第一經典文學作品的曠世鉅作,具有極高的思想和藝術價值。《紅樓夢》成書至今二百多年,備受喜愛與推崇,經典旅行來台灣,影響力持續散播。
研究、解讀紅樓者眾,如何翻轉經典,連結不同世代的觀點,本刊特專訪推動《紅樓夢》不遺餘力的白先勇教授,以及八月起將在紀州庵講堂開課的康來新、歐麗娟、朱嘉雯諸位教授,細說紅樓,邀請讀者一同徜徉這部奇書、從經典中品讀人生。
 
 
 
【編輯室報告】
 
這塊土地,只種文學莊稼
◆封德屏
 
認識葉步榮先生好多年了,來往多是電話,無非為了報導或採訪洪範的作家,或是請教他洪範相關的史料。葉先生講話的風格,就像洪範的出版品,極簡素樸;對不擅言辭的我來說,溝通起來十分輕鬆恬適。
《文訊》策畫專題,有長期堅持的理念:記錄報導文學史、出版史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有價值的動人風景。因為《文訊》除了雜誌,並沒有經營出版社,少了圖書上市的壓力,可以專注在文學推廣和文學教育這個領域。
洪範創辦於1976年,今年正逢40周年。去年底請教葉先生正確的月分,也把製作專題的企畫向他報告,我認為過程中應該會有一些事情,還是得麻煩他。沒想到他說:不要做吧,麻煩太多人,而且大家都講好話……電話中我愣了幾秒鐘,用強調的語氣說:我們會謹慎的做……。
當今文學出版市場低迷,為了產品流通與現金周轉,為了不被讀者遺忘,快速企畫與出版,是大部分出版社不得不然的對策。對於少數如洪範特立獨行,高質地,卻極其低調的出版社,這個具里程碑意義的專題企畫,我們更是義不容辭。
學界研究洪範的資料果真極少,我們除了請作家、研究者外,還邀約了幾位年輕作家與學者撰稿。《開卷》前主編李金蓮大力幫忙,採訪了楊牧、葉步榮、葉雲平。一段時日的等待、催促,許多散布海外的洪範作者,他們的稿子終於也翩翩到來。
瘂弦文章中有一段回憶。洪範出版品遇到市場反應不佳,瘂弦、楊牧都曾動念改變洪範出書的方向,是否可以向市場或大眾靠近一點?葉步榮回答:「你和楊牧都有自己的文學作品,我有的文學生活就是文學出版,這是我的一個抱負。所以我只能把我這種熱情、信仰,顯示在文學出版的純粹性上。」這段話,使我內心湧起一種酸楚卻又溫暖的感覺。這些年,在困頓挫折中動搖過、疑惑過的信念,似乎又找到一些激勵支撐的力量。
去年策畫2015台北文學季特展,標題「記憶與技藝:文學手工時代」,闡述的就是類似洪範出書時呈現的「手工技藝」。洪範的極簡風,全表現在它的出版品上。
洪範的書,盡量不用插圖和附錄書評,書眉也省略,也不在封面或封底放宣傳文字。葉步榮說:「文學是多義的,讓喜愛文字的讀者自己去摸索、領略、解讀。」如此排除任何巧飾之後,凸顯出來的只有「文學的質地」。書本摺口楊牧親筆寫的作者簡介,應該是洪範唯一的「廣告詞」了。
馬世芳說:「若問我台灣有哪些事情值得驕傲,我會說:有這麼一爿小小的出版社,無視時潮,不湊熱鬧,不搞行銷,更不做官府生意,編了40年的書,成全了足堪滋養多少世代的文化事業。」

每隔一段時間,我和同仁總會打電話給幾位年事較高、體弱臥病的前輩作家,關心他們近況,但有時忙過頭,難免疏漏。上海出差五天回來,驚聞貢敏過世,參加他的告別式,剛回辦公室,就接到師範女兒的電話,師範辭世……還來不及調整情緒,來不及向他們道別,已一個一個接連凋零!
0年前進入《文訊》,認識這些父母輩的作家、學者,有的要用不輪轉的台語交談,有的需仔細辨識他們濃烈的鄉音。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也看到一整個世代的文人風采。我敬他們如尊長兄姊,他們待我如自家妹子。我知道,再親近的人都不會因眷戀而永遠聚首不離……。
而這個世代的悄然褪去,意味著更多新世代已蔚然成形。文學,就是以這種方式傳承下去吧!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 「我們的文學夢」特輯 Feature Story 小說折射的藝術世界
  • 活動報導 In-Depth Report 詩意的光影──側記「我的電影詩.詩電影」講座
  • 2016紀州庵玩書節 Feature Story 1920s.台北文青.感官世界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