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 [第207期]:Nationalism: Its Past and Present in Terms of Music 民族主義在音樂上的昔今

點閱:1

並列題名: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其他題名:美育 美育雙月刊

作者:美育編審委員編輯

出版年:2015.09-10

出版社: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藝術教育論叢:1

格式:PDF,JPG

本期內容簡介
音樂的民族主義(Musical Nationalism)釋義Nationalism 原是個關係到政治、社會、經濟的辭彙,到底要如何翻譯,多年來莫衷一是,主要是這個詞在過去歷史的發展中非常複雜,最普遍的中譯名是「民族主義」,亦有國族主義、國家主義的涵義。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理想主義、態度傾向,與自由主義、民族認同(或歸屬)、愛國主義相互交融,主張以「民族」為人類群體生活的基本單位,以作為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的理念基礎。這樣的概念,源起雖早,逐漸形成思想與風潮,則是從1789 年法國大革命之後,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有不同的發展與效應。歷史上常提到的近代(十九世紀)民族國家的建立,就是民族主義發揮到極致的時代,在政治上非常複雜和糾葛;希特勒的民族主義,衍伸為侵略性、仇殺性的軍國主義,是民族主義發展中的惡例。類似的極端傾向,到了21 世紀仍舊存在。在文化藝術上,則是褒貶互相糾纏。
音樂史的教科書,在過去的解釋,重點主要放在十九世紀那些長年在主流音樂,如義大利歌劇、德奧浪漫主義器樂曲陰影下存活的弱小國家作曲家們,他們力圖從義大利、德奧(如貝多芬、布拉姆斯、華格納)風格跳脫,創作出具有民族性、鄉土性的作品,以便能在國際樂壇上立足,享有一席之地。這些音樂家被形容為Nationalist,最常被提到的,如俄國以葛林卡(M. Glinka, 1804-1857)為首的「五人組」(The Five)、捷克的斯梅塔納(B. Smetana, 1824-1884)、德沃札克(A. Dvořák, 1841-1904)、挪威的葛利格(E. Grieg, 1843-1907)、芬蘭的西貝流士(J. Sibelius, 1865-1957)等。這些民族主義者,以母語創作歌曲、歌劇,採取本土的神話、傳說、歷史英雄為腳本來源,運用農村舞曲、民間音樂為素材,將鄉土樂器語法融進管弦樂、鋼琴、小提琴等音樂中。

雜誌簡介
 
美育創刊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系以藝術領域為主軸按月出版之刊物,為符應當今多元社會體系及加強深度與廣度,其出版型態自第一一一期起改版為「雙月刊」,頁數從原五十六頁擴增為九十六頁,並加強教育推廣的功能,以達質與量之兼融並顧。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為開發、保存藝術教育資料,將藝術教育相關資料編印出版,以豐富多元、簡明易懂之文字、影像、聲音、多媒體等方式呈現,以建立「學習社會」的藝文泉源與動力,類別有美育雙月刊、藝術教育叢書,展覽專輯、專案研究報告、教學錄影帶、光碟片等。

  • 放大鏡下│A Case Analysis 全國學生美術比賽VS美感教育
  • 藝術春秋│Art Collection 都是梅蘭芳的信徒 談維德志導演之《魔法師的學徒》
  • 充電站│Fuel Station 書籤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