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新世代戲劇導演登場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atre Directors Comes on Stage
歐陸劇場從1990 年代開始世代交替。在法國,導演的世代交替來得十分突然;1980 年代,巴黎劇壇的兩大導演為薛侯(Patrice Chéreau, 1944-2013)和維德志(Antoine Vitez, 1930-90)。一進入九○年代,維德志猝亡,薛侯淡出戲劇圈,其他資深導演雖仍持續導戲,但均未見超越往昔水平之作。
各大公立劇院陸續由新生代導演接掌,表現出色。例如法國最被看好的中生代導演布隆胥韋(Stéphane Braunschweig),2000 年接任「史特拉斯堡國家劇院」(le Théâtre national de Strasbourg)總監及其附屬「戲劇學院」的院長時,年僅35 歲!他的繼任者女導演布蘿萱(Julie Brochen)於2008年履新時是39 歲。在巴黎,奧力維爾.皮(OlivierPy)則以42 歲之姿,在2007 年 3 月獲選接掌「奧得翁歐洲劇院」(l’Odéon-Théâtre de l’Europe)1。而法國最重要的「法蘭西喜劇院」(la Comédie-Française)也於2014 年8 月由45 歲的名演員呂夫(Eric Ruf)接掌。這些三四少壯輩的國家劇院負責人在過去極少見。
歐陸其他國家,同樣在世紀末面臨舞台劇導演世代交替的浪潮:義大利大導演史催樂(GiorgioStrehler)於1997 年溘然長逝;德國的史坦(Peter導讀 Introduction策劃引言/ 楊莉莉 Lilly YANG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新世代戲劇導演登場Stein)離開他創建的柏林「戲院」(Schaubühne),葛會伯(Klaus Michael Grüber) 與柴德克(PeterZadek)相繼辭世;東歐各國也出現了老成凋謝的現象。青年導演倉促上台,受到重用,表現令人激賞:在柏林,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31歲即接掌「戲院」劇場,是國人比較熟悉的例子。其他如波蘭的瓦里科斯基(Krzysztof Warlikowski)、立陶宛的柯蘇諾瓦斯(Oskaras Koršunovas)或匈牙利的虛林(Arpád Schilling)等人也已站上國際舞台,真正印證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